在企业倒闭潮频现、结算风险不断出现之际,商务部决定鼎力相助。
7月上旬,商务部网站一日之内连发两文,称将继续推行内贸信用保险补助项目,给予投保企业不超过实际缴纳保费50%的基本保费补助,鼓励企业运用信用保险的手段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国内贸易信用保险承保的主要是买方信用风险,包括因买方破产、无力偿付债务以及买方拖欠货款而产生的商业风险。内贸险无疑可以缓解企业因资金链条上某一个链条断链带来的巨大风险。商务部此举一时被业内人士称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最务实的行动”。
然而,《中国经营报》记者在实际采访中发现,受限于理赔流程长、国内商业文化等因素,目前国内内贸信用险的认知度并不高,企业并不买账。
浙江省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杨轶清建议,对于内贸险,相关部门应该加大推广宣传的力度;同时简化流程,使投保、理赔更简便。
政策护航
内贸信用保险补助项目自2009年启动至今,已经持续三年,试点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天津等12省(市)。
据悉,商务部7月的新文件确定了七家保险公司为补助项目的承办机构,包括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中国平安(601318)财产保险股份公司、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公司、中国太平洋(601099)财产保险股份公司、安邦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银保险有限公司。其中,中银保险为此次新增加的补助项目承办机构。
与前两年相比,新文件中比较大的变化在于:一是规定投保企业的注册资本金要低于1亿元人民币;二是各试点省市独立制定具体的细则。
据商务部工作人员介绍,以往由商务部统一发文,各省市照办。今年一改旧规,由商务部制定大方向大范围,各试点省市因地制宜,制定符合本地情况的细则。“打个比方,上海的企业,就要在7家保险公司的上海分公司投保。以往企业投保按照商务部颁布的文件规章即可,今年还要看上海制定的具体细则,对投保企业有哪些要求规定等。”上海商务委员会相关人员向记者透露,上海的相关文件将在近日出台,今年本地的政策变化较大,且上海在今后两年都将依循今年的标准。
一位商务部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补助钱款已经下拨到各试点省市,8月底将到七家保险公司账上,届时由保险公司将补助发给企业。
“现在不仅是外贸萎缩,内贸形势也很严峻。内贸信用险如果能在第一时间把有可能扩散的债务风险降到最低,是非常必要、及时的,”杨轶清说,“目前三角债很多,很多企业既是债权人又是债务人,资金链长,一个环节出问题导致整个链条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纷纷倒塌。内贸信用险的作用相当于,当链条断裂时,它能迅速补上,保证资金链畅通。”
据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副司长温再兴在“2010信用销售发展论坛”上介绍,2009年和2010年,中央财政累计支出内贸险保费补助资金1.74亿元。获补助的投保企业1024家,其中中小商贸企业731家;受益的下游企业23038家,平均每家获得信用销售949万元。
遇冷企业
然而,据记者了解,如此具有高保障性、且政府补贴一半保费的险种,众多从事内贸的中小企业老板却并不心动。
“保险签合同很容易,理赔起来就麻烦了,等拿到钱也要好几个月,等也等不及啊,哪有心思搞这个,生意还做不做了?还是自己多上心,严把客户关。”一位从事布匹生意的老板说。
义乌商人风雷向记者举例称,某温州商人曾在其公司进了一批货,付30%的款;进第二批货时付了第一批的30%的款,这时第一批还有40%的款项没有付,第二批也没付款。
“这样折腾下去,最后我们一合计,他拿第一笔货款最起码能进三批货,等于说在这个进货的过程中,钱永远结不清,后来我们就不合作了。”风雷表示,义乌商人做生意,倾向于和客户建立长期的信任关系,“宁愿钱少赚,也要资金安全,没有投保险的习惯。”
北京大童保险经纪公司总经理张焘认为,内贸信用保险与出口信用保险相似,保障正规的、陌生的企业之间的生意往来,通过保险把风险分散出去。出发点非常好,但出口险受欢迎,内贸险却遇冷,这和国内的商业文化氛围有关。
“中国商人做生意需要人情网、人脉关系,靠同乡同窗同学,要把各种关系都打点好。即使买了信用保险,该做的公关还是要做。对生意人来讲,两者权衡,维护好老客户关系比买保险更可靠。”张焘解释,“这种观念上的不同,导致内贸险接受度不高。”
目前,内贸信用保险承保数量还很少。某负责内贸信用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称,其公司一位业务员2011年一年的保单数不超过10件 ,一年五六件已是很好的业绩。
保险遵循大数法则,投保越多,风险越趋于稳定。但内贸信用保险承保件数如此之少,在经济下行、中小企业经营不景气的环境下,这对保险公司是否是亏本的买卖?
该工作人员介绍,保险公司对此的风险管控非常严格,不仅要审核投保企业的资信和经营情况、还要审核该企业在全国的客户情况、所在行业的发展状况,再决定承保额度。“一张保单的保费就有几十万元,而且好的客户几年都没有赔付,风险控制得好,就不会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