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网络诚信大会上,《中国网络诚信发展报告》发布。《报告》由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中国经济信息社、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联合研究编写,做到了四个“首次”:首次定义了网络诚信概念,首次对我国网络诚信建设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首次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网络诚信建设的实践成果进行总结概括,首次研究提出构建网络诚信建设的体系框架。
《报告》提出,网络诚信是指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在网络空间活动中尊崇道德、遵守法律、履行契约、恪守承诺的状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网络诚信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十个方面:
第一,法律法规不断健全。制定出台《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电子商务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制度性文件。第二,协调机制不断完善。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多个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开展多部门协调联动,共享信用信息,实施联合激励惩戒等,形成推动网络诚信建设强大合力。第三,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开展“清朗”“剑网”“云剑”等专项行动,依法依规重拳打击网络谣言、虚假信息、网络诈骗等网络违法失信行为,努力营造风清气朗网络环境。第四,宣传教育不断深入。举办网络诚信宣传日活动,组织开展诚信建设万里行,发布“诚信之星”先进事迹,实施争做中国好网民工程,大力营造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社会氛围和网络环境。第五,企业责任不断压实。广大互联网企业强化内生机制建设,加强平台管理,规范网络交易,维护信用秩序,净化市场环境,彰显社会担当。第六,技术应用不断创新。积极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和水平,推动社会信用建设提质增效。第七,新闻舆论监督不断加强。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褒扬正面诚信典型,曝光负面失信案例,大力营造网络诚信氛围。第八,社会组织作用不断发挥。充分发挥网络社会组织服务支撑、桥梁纽带、引领示范作用,广泛动员凝聚社会力量。第九,信用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大力推进金融信用、个人信用、公共信用服务,促进政府和市场共建共创、共享共用、互利互赢,为推动诚信体系建设提供市场化、专业化力量支持。第十,网民诚信意识不断提高。发挥网民主人翁和主力军作用,在规范网络言行、营造文明网络环境上发挥正能量,为网络空间治理和诚信建设注入内在动力。
《报告》提到,网络诚信建设面临新的挑战:一是网络谣言。数据显示,91.3%的被调查者经常或有时遇到网络谣言。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网上就出现了各种谣言,对部分群众产生误导。二是虚假宣传。数据显示,87.3%的被调查者经常或有时遇到虚假信息。三是泄露个人隐私。数据显示,仅有14.8%的被调查者表示从未遭遇个人信息泄露。四是网络恶意营销。数据显示,92.2%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标题党”现象非常严重或比较严重。一些人群为了一己私利,炒作“标题党”文章博取流量,必须重拳整治。五是网络诈骗。数据显示,仅有24.5%的被调查者表示从未遭遇网络诈骗。网络诈骗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坚决防范、严厉打击。
《报告》围绕推进“十四五”时期我国网络诚信建设,提出了思考与建议:一是加强统筹,着力构建包含法规支撑、信用标准、诚信监管、行业自律、企业内控、社会监督等六大子系统的网络诚信建设体系。二是共践共行,推动形成部门管理责任到位、属地管理责任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压实、社会共同责任清晰的诚信建设协同治理新格局。三是综合施策,充分运用法治引领、技术支撑、信用监督等多种手段推动网络诚信建设。四是厚植根基,通过深化教育引导、强化实践养成、营造社会氛围,积极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诚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