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霍比特区块链研究院联合百度共同推出“霍比特讲堂”系列直播第二期,60多万网友在线观看。霍比特区块链研究院以新基建、数字经济、产业区块链为主要方向,通过多种形式,与政府、企业、高校、相关机构等,开展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工作,探索区块链应用场景,培养行业专业人才。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发起设立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区块链金融研究中心并任常务理事的何平教授作为第二期嘉宾,详细阐述了分布式信用的生成、实现过程和应用场景,并指出中国区块链发展的困境和问题。
以下根据直播实录节选整理:
很高兴作为霍比特讲堂第二期嘉宾来和大家分享,下面我专门讲一下区块链分布式存储最大的核心价值所在。
区块链可以帮助我们的社会从“互联网”到“互信网”,从信息传输到价值传输。最重要的还是信用。传统的信任机制是中心化的信任机制,银行是中心化的信任机制,你把钱存到银行,银行把钱贷给企业。
未来我们要形成一种新型信用模式,分布式信用。这种分布式信用指的是什么呢?我们通过技术手段可以使得互联网上的各个利益主体相互之间更容易建立信任。我说的“容易建立信任”并不是任意两个人就随意信任,它中间通过复杂的机制设计,再加上技术的加持,才有可能建立信任。区块链就可以实现这样的分布式信用,它可以针对传统单中心的服务信用体系的弊端,基于区块链等新型技术的范式,建立去中心化或者多中心化的跨平台信用体系,助推新技术范式下的信用评估、追溯、共识等关键技术创新,并研制开发基于区块链等新范式的跨平台信用管理技术平台。
最终,我认为它实现分布式信用的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相辅相成,但是也可以独立存在。我把它定义为分布式信用生成、分布式信用传递、分布式信用评估、分布式信用监督。
1、分布式信用生成。
区块链技术就可以利用其分布式记账方式以及数据标准化等优势从源头重塑信用生成以及记录的过程,实现“不可伪造”和“不可篡改”。分布式信用生成,刚才提到那么多区块链实现的功能当中最核心的,信用生成当中最重要实现的目标是“不可伪造”、“不可篡改”。
2、分布式信用传递。
第一个是信用生成,你自己有信用,但是你要有证明、证据。信用传递是什么意思呢?是别人有信用,你自己的信用不太够,那怎么办?我把别人的信用给你进行加持,我们需要进行信用传递。我们通过区块链技术搭建技术业务平台,使得信用主体可以在平台上发放“信条”。这个“信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条,这个“信条”是这个领域常用的一个专有名词,是一个基础的信用单位。把这个“信条”可以发放给作为信用需求的主体,信用需求的主体可以选择持有拆分和转让“信条”,或者直接利用“信条”融资。
3、分布式信用评估。
刚才说的两点是分布式信用生成,分布式信用传递,你有了信用之后,别人给你信用之后,我们还要对你的信用进行评估。你的信用到底怎么样,单一的机构可能并不是最佳的方案,我们说中心化的信用评级机构一样是有道德风险的,它是可以被收买的。如果你要它诚实守信,需要支付很高昂的费用。但是分布式信用评估就可以绕过单一的、中心化的信用评级机构可能带来的道德风险和垄断利润。
4、分布式信用监督。
这个很容易理解,可能目前没有信用,我可以生成信用记录,证明你有信用,你的信用不足,我可以把别人的信用传递给你。你的信用不明确,我可以多个主体对你进行评价。还有一种就是当个人信用不足的时候,你有很多的道德风险,一个人可信和做诚信的事儿是两个概念。有的人天生可信,有的人监督就可信,没有监督就不可信。最终我们希望通过信用监督来确保各个利益主体能够诚实守信。所以分布式信用监督就是这样的概念。
下面总结一下分布式信用对于我们的意义所在。
最初的时候给大家看到了中心化金融体系在社会当中带来的成本,有可能是你想象不到的那么高。但是有了分布式信用之后,它给社会带来的价值可能是有巨大的空间。
第一,它可以让更多小微个体都有信用,可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鼓励创业,推动中国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进行转变。
第二,它可以更加准确的定价信用风险,有利于整个经济体系风险承担的优化配置。通过分布式信用评估,我们可以更准确的对某些信用个体进行评估。这个风险定价就更为准确了。
第三,控制信用风险,降低金融体系风险,这种分布式的监督事实上就是一种道德风险的控制,你可以把一些可能出现道德风险的个体进行更加严密的管理、监督。
第四,最终它可以帮助整个社会树立诚信文化的理念,弘扬诚信传统美德,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大数据和分布式监督等等,都会督促个体更加诚实守信。
分布式信用,虽然前景非常美好,但是它的应用、它的复杂性也是不可低估的。分布式信用的是推广需要复杂的激励机制设计。你要让所有参与的个体有动力记账,有动力被记账,有动力评估,有动力被评估,有动力担保,有动力被担保,有动力去监督,有动力被监督,这都需要相应的激励机制,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
我认为分布式信用可能对国内金融体系乃至国际货币体系都带来巨大的影响,推动金融监管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这个过程当中,底层平台与技术研发是基础。另外政府必须要成为重要的参与方,它不仅仅是行业标准的制订者、监管方,也有可能是信息平台的搭建者,也可能进行一些必要的行政干预。
我国区块链发展依然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
1、统筹规划监管机制不足,缺乏顶层设计。各地都在力推,包括政府、企业都在力推,但是互相协调缺乏顶层设计的协调。
2、底层搭建缺乏协同,标准体系尚未形成。每个区块链技术搭建底层的时候可能用的都是不同的技术规范。
3、应用场景深度和广度不够,缺乏龙头企业引导。主要指现在的应用比较单一、简单,它会应用某个区块链的技术,应用最多的是分布式存储,而且是弱中心、弱分布,不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分布式存储。
4、尖端专业人才比较稀缺,技术人才和应用人才脱钩。我认为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是区块链技术和区块链模型顶层设计通力合作才可能产生一个良好结果的复杂流程。搞技术的计算机技术人才和搞经济模型设计的应用人才必须互相交流,互相合作。
5、社会各界认知有限,观望和盲动并存。很多人在观望,他们搞不清楚,或者资金实力不够,或者本身信息化程度不够,还有一些人盲目跟随政府的政策盲动。很多人觉得所有数据上链就是区块链。当然这个基础设施建设也很重要,但这个离未来真正产生变革性的生产力推动的商业模式创新还很远。这不是简单的线下数据线上化就是区块链应用,盲动也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