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改革创新 今朝决胜脱贫
——山东省临邑县深化大救助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作为全国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县,山东省临邑县立足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根本职能和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从2018年起,一步一个台阶,一年一个脚印,建立以“资源整合、流程再造、信息支撑、制度保障、城乡统筹”为鲜明特色的社会救助体系“临邑模式”,逐步构建起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2018年:
守正创新,统筹建立县域大救助体系
2018年,民政部第一工作组选择在临邑蹲点调研,为该县全面提升民政工作水平提供了难得机遇,县委、县政府积极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在全面加强基层民政工作、提升为民服务能力水平的基础上,统筹建立县域大救助体系。
打破政策碎片化,统筹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制定出台《中共临邑县委、临邑县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大救助的意见》等7个文件、5个制度,实施9项改革,构建起以生活、医疗、教育等10项救助为主要内容,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以扁平化管理、信息化支撑、信用化追溯3大措施为保障的“10+1+3”大救助工作体系。
打破管理层级化,统筹加强救助能力建设。县级下放、乡镇承接、村级赋能,县级成立正科级救助中心,整合17个部门44项救助职能,资源整合、归口管理;乡镇成立民生民政办公室,承接下放的12项救助审批权,办理95项民生服务事项,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村级优选102个中心村设立民生服务室,为民代办29项救助及民生事项,让数据多跑路、群众零跑腿。
打破信息孤岛化,统筹完善救助信息平台。自主研发“管办”一体,贯通省市县乡村五级的智慧大救助云平台,建立困难群众数据库,纳入20520名困难群众,做到数出一源、数据共享、凡救助必入库,利用“临邑民生”APP,实现救助“掌上办、智慧办”。
打破审核程序繁琐化,统筹加强监督管理。实行“肯定式”受理、“否定式”审查,对申办事项实时审批,将失信人及涉事人员全部纳入失信人员数据库,若其再申请救助,按资料全部不真实进行审查,构建起“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格局。同时,还建立县特困人员供养服务中心和精神病人托养救助中心,实现失能特困人员全部集中供养和对特殊困难群体的关爱保障。
2019年:
破茧成蝶,便民高效大救助成效凸显
经过一年的努力,临邑县大救助改革成效凸显,得到各方面充分肯定,被评为全国社会救助领域十佳优秀创新实践案例。这项改革,从制度保障,到权力下放、流程再造,到信息支撑,再到监管手段,做到了有场所、有人员、有制度、有程序、有标准、有明确职责,实现“精准、便民、高效、诚信”,是一项闭环改革,是一种体制机制的重塑创新。
工作机制创新。通过纵向贯通、横向连接,职能融合、数据共享,从根本上解决了多龙治水、重复遗漏、交叉救助等问题,实现救助的精准高效便捷,降低了行政成本。
服务模式创新。通过放权精简、便民利民,打破户籍地、居住地以及逐级申请的限制,就近办理,解决了群众办事不方便、程序多、时间长等问题,既打通服务群众“最初一公里”,又铺平群众办事“最后一公里”。
工作理念创新。通过颠覆传统救助先核查理念,事前给予申请人最大程度信任,建立失信联合惩戒机制,解决监督弱化、干部负担重、救助不及时不精准等问题,既让群众最大限度及时享受救助政策,又加大失信成本,树立了诚信导向。
2020年:
再接再厉,深化提升大救助打赢脱贫攻坚战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临邑县抓住被确定为“山东省解决农村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试点县”的契机,深化提升大救助体系,以生活救助、专项救助、急难救助等基本救助制度为核心,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以建立预警监测防返贫机制为保障,统筹政策、制度、标准、对象、信息、数据等资源,健全养老、儿童、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福利政策,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融合,推进反贫困治理,探索建立多维度、多元化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
夯实基本救助制度。结合承担的“联合国儿基会深化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合作项目”“全国低收入人群经济状况研究项目试点”,精准识别低收入人群,扩大救助对象范围,推动社会救助由“特惠制”向“普惠制”发展,制订出台《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方案》,更好地兜牢民生底线,夯实民生之基。
提升基层经办能力。组织开展县乡村三级经办人员业务政策培训和系统操作培训,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县乡村三级经办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联动参与能力,提升为民服务水平。
建立返贫预警机制。升级智慧大救助云平台,搭建反贫困社会综合救助服务平台,按照“3库2指数”思路,搭建社会救助对象信息登记库,实现社会救助对象家庭经济状况信息开放式登记采集;通过编制困难指数,评估认定低收入人群,形成低收入人群(相对贫困人口)数据库,实现民政救助对象及其他职能单位救助对象的业务管理,具体分为物质救助和服务救助两大类别;由低收入人群数据库沉淀形成的救助记录,分析运算后,汇集为救助成果库,以可视化形式对辖区内救助结果进行多层次、分类别展示,嵌入发展指数,用于衡量低收入人群发展水平,监测其经济状况和人口结构等变化情况,实现返贫预警监测,施以针对性、精准性、按需性救助,改变以往靠人工摸排走访发现的弊端,真正做实主动发现。
强化救助监管措施。针对救助当事人和基层经办人员,制定不同的监管措施。完善社会救助家庭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加大诚信救助力度,做好救助当事人监管;实现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机制常态化,做到评估认定、经办环节和办理程序督导监察透明化。
补齐社会力量参与救助短板。提升临邑博爱社工、依然社工、阳光志愿者等本土培育的社会组织服务能力,开展针对不同类别困难群体的专业服务活动,弥补救助单一化缺陷,注重困难群体的人文关怀和心理关爱,体现社会的尊重和人格尊严。
增强贫困人口“造血”功能。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衔接,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引导企业、相关社会组织、村“两委”等吸收贫困人口参与到集体经济项目管理中,帮助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群增收。同时,注重开展对低收入人群的就业技能培训,完善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制度,进一步帮助低收入人群增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