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商务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
当前位置:资讯首页 > 信用资讯 > 正文
    
“零征信”网贷背后的骗局:“低信用”群体为何频遭网贷诈骗
2020-06-12 09:42:41 来源:中国青年报

谈到一年前遭遇网贷诈骗的经历,31岁的毛强(化名)至今心有余悸。

去年429日,毛强接到一个贷款公司的推销电话,“你好,我是网贷公司工作人员,从后台看到您之前在我们公司申请的贷款没有成功,请问现在是否还有需要?”

在电话中,对方还表示,毛强之前申请的贷款被分流到人工审核阶段,通过人工续审即可成功申请贷款。

毛强说,他的确在该网贷平台申请过贷款,由于自己征信差,在网贷平台上多次申请基本都被拒绝了。这一次,他突然遇到这种“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让急需资金的他有如“久旱逢甘霖”。他顾不得查阅机构资质,立刻同意办理。

随后,他按照“贷款专员”的指导,添加对方微信以方便办理贷款业务,按要求填写和提供相关贷款资料,等待审核通过放款。

没过多久,“热心”的“贷款专员”发来消息:“您的贷款申请已经在处理中,但需要您交纳400元服务费。请您抓紧办一下。”同时发来一张贷款等待下款的截图。

毛强自知征信差,随后他支付了400元费用。交纳服务费后,对方又以需要交纳跨省提现费为由,要求再继续支付400元。毛强都按照要求进行了操作。

几天过去,钱始终没有到账。毛强多次联系对方,都被以各种理由搪塞,后来再发微信给“贷款专员”,发现被拉黑,打电话也打不通了。毛强这才意识到被骗了,于是报警。

随后,苏州警方调查发现,类似案件不止一起。经过努力,线索逐渐汇集,一个以乔某、李某为首的冒充网络贷款平台客服实施诈骗的诈骗团伙逐渐浮出水面。2019625日,主要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归案。到案后,乔某交代了其以“零征信”为幌子实施诈骗的犯罪事实。

据办案人员介绍,乔某通过非法途径获取曾在网上申请过贷款的人的个人信息,并筛选收入低、无固定工作、征信记录不良的“低信用”群体作为目标客户,让手下冒充网贷数据中心工作人员与申请人取得联系,谎称从后台看到之前申请的网络贷款没有成功,其是人工续审环节,使被害人误以为是先前申请网贷的延续。

根据被害人自己填写的个人资料,制造“已审核通过正在放款”的假象,使被害人误以为可以收到贷款,然后以收取平台担保管理费、整理征信大数据费、跨省提现费等理由,让申请人支付费用。

为此,乔某还精心设计了完整的话术,场景设计、聊天内容都有详细标注,受害人可能提到的问题,也都有应对方案。

同时,为了提高诈骗的成功率,乔某还采用老人带新人的方式进行“话术培训”,从语言上让受害人感受到“专业度”。

说起诈骗的“成功秘诀”,乔某承认,“剧本”是死的,人是活的,关键在于见机而作,掌握对方心理。

诈骗过程中,受害人转账汇款后,贷款却迟迟没有到账。面对追问,他们不急于将对方拉黑,而会附赠“售后服务”,由专人负责找理由搪塞,并介绍到其他贷款App平台重新申请贷款,以此来拖延时间。

据办案人员介绍,该团伙还严格限定成员对每个客户的诈骗数额,原则上不得超过1200元。单笔诈骗金额小加上拖延战术,使得多数被害人抱着“自认倒霉”心理对诈骗行为保持沉默。案发后仅有少数被害人报案,这为犯罪嫌疑人躲避公安机关侦查创造了条件。

据统计,短短两个月,该诈骗团伙便实施了500余次网络诈骗,受害人遍布全国各地,累计金额达60余万元。据了解,受害者绝大部分是20岁到30岁的年轻人,还有少数临近毕业的在校学生。

近日,江苏常熟市人民检察院依法以诈骗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对乔某提起公诉,以诈骗罪对李某等15名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目前法院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目前,网贷乱象层出不穷,成为部分骗子诈骗的工具,使得众多借款人深受其害。现实中,犯罪嫌疑人打着“零征信”的旗号,把魔爪伸向收入低、无固定工作、征信记录不良的“低信用”群体,利用受害人急于用钱、疏于防范的心理,一环扣一环设置陷阱、骗取钱财。

“诈骗之所以能屡屡得逞,就是能精准定位到目标对象。”常熟市人民检察院承办检察官平晓娴介绍,“低信用”群体往往在各类正规借贷平台或机构无法通过信用审核,大量的潜在需求总量无法通过正规平台或机构得到满足,借贷需求被长期抑制。而这种“供需矛盾”被犯罪团伙利用,他们瞄准“需求端”的迫切借贷心理和信用审核软肋,使得被害人防备心理减弱,更容易被骗。

平晓娴说,案中被害人均为申请过其他网络小贷公司贷款未审核通过的客户,征信状况大多不良,犯罪分子抓住被害人急需用钱又不能通过正规渠道获得贷款的弱点,“对症下套”实施诈骗。

平晓娴说,网络申请借贷提交的个人信息多数详实且真实,但网络借贷平台良莠不齐,不少不正规的平台公司肆意泄露提交贷款申请群体的个人信息,成为诈骗“网络温床”。

据了解,上述诈骗案中,乔某通过非法方式获得目标客户个人信息,然后以每日更新的方式,提供给具体实施诈骗的人员,共计非法获取带有公民姓名、电话号码等个人信息5万余条。

对此,平晓娴建议,切实加大对网络借贷平台信息采集主体的监管,明确责任主体的权限范围,防止出现采集数据过程中过度收集、违规收集、非法泄露,从源头杜绝网络电信诈骗犯罪。

同时,加强对微信等聊天信息平台监管力度,及时对发送明显侵犯公民隐私信息的违法账号作警告封号处理,加强相关涉及提供信息共享App的信息核查力度,对不符合要求的责令整改,涉及疑似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铲除侵犯个人信息犯罪的土壤。

平晓娴指出,与大量信息泄露相伴的骚扰电话、精准诈骗日益影响着人们的财产甚至生命安全,事关社会公共利益。检察机关应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探索对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对负有个人信息监管职责的行政主体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切实维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

信用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