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些不法分子以“疫情”之名,编故事、造陷阱,利用部分民众疫情之下紧张、慌乱的心理实施诈骗。警方梳理出了十大借“疫”行骗的套路,特此提醒——
骗局一:假卖口罩真骗钱
疫情爆发以来,口罩、测温枪等成为广大民众最为急需且最重要的防护物资。不法分子通过社交软件、交易网站等渠道,发布医用口罩等防护物资的虚假销售信息,或主动联系急需口罩的受害人“销售”防护物资,收款后将受害人移入“黑名单”。
新闻案例:近日,南京秦女士报警称自己花20万元,购买了大量额温枪和口罩,结果收到了一个空箱子。为取得秦女士的信任,对方曾发给她很多照片、视频以及销售资质。
网警提醒:诈骗分子抓住受害者急切的需求心理,利用网络空间虚拟化和行为隐蔽化实施诈骗。应增强防骗意识,保持理性,通过正规渠道购买防疫用品,对网络诈骗说“不”!
骗局二:谎称公益骗捐款
不法分子通过微信、QQ、社交网站等多种方式,以“红十字会”或医院等名义,在网络上发布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献爱心”的虚假信息,让受害人打款到指定账户,从而骗取钱财。
新闻案例:1月27日,广东揭阳蔡某利用疫情期间群众爱心捐款的意愿,注册名为“武汉市慈善会”微信公众号,发布“扫码捐款所得款项将全部用于武汉抗疫及疫情人员治疗所用”等虚假信息。共有广东、四川、贵州、吉林、安徽、辽宁等地109名被害人扫码捐款,蔡某以此骗得人民币共计8833.03元,部分用于个人花费。
网警提醒:患难与共、守望相助是美德,但应通过正规渠道进行爱心捐赠,捐赠过程中不要提供银行账户密码及手机验证码等重要信息,谨防善心被不法分子利用!
骗局三:推销新冠特效药
不法分子假冒政府部门、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部门、药物研究(医疗)机构,以拨打电话、发送短信等方式进行推销,谎称有提高身体免疫力或治疗新冠病毒肺炎的特效药,诱骗民众购买或向民众发送钓鱼链接,诱导输入个人账户信息及交易密码,盗取账户资金。
新闻案例:近日,云南昆明一位老大爷匆匆跑进邮储银行昆明分行霖雨路支行,要求工作人员立即协助办理1万元跨行转账业务。通过了解得知,大爷收到一条自称是云南某知名药店的短信,称“药店新到少量新制抗生素胶囊,对疫情具有特效,因该药品数量稀少,为避免哄抢,仅以短信方式通知老顾客,需要购买的话直接汇款,起购金额为每盒1000元,售完为止……”大爷担心孩子的健康,打算抢购10盒以备不时之需,所以赶紧过来汇款。网点客户经理听完意识到是电信诈骗,耐心向大爷解释相关问题、核实情况,大爷终于醒悟过来,意识到自己差点被骗。
网警提醒:国家相关机构对疫情研发的所有药品均会在权威媒体公布。关注权威报道,面对打着“推销药品”旗号的不法分子,在未核实真伪前,绝不相信、不汇款。
骗局四:冒充疾控中心诈骗
不法分子冒充“疾控中心”“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谎称当事人高价向外销售口罩等疫情防控物资,涉嫌参与重大刑事案件等。以核查个人资产是否涉案为由,诱骗受害人将全部资金转入所谓的“安全账户”实施诈骗。
新闻案例:日前,宅在家中40多天的刘女士接到来自所谓“北京疾病预防管制中心”的电话,不法分子以刘女士违法贩卖口罩为由,称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刘女士急于自证清白,就按照不法分子的要求,进一步同骗子提供的所谓“案发当地的公安机关”进行电话沟通,掉入了骗局中。
网警提醒:接到“疾控中心”或者“公检法机构”来电后务必提高警惕,要通过多种渠道核实对方信息是否属实,切勿轻易向对方透露私人财产信息。公检法等部门不会要求事主汇款、索要事主银行账户信息。发现被骗及时拨打110报警或者到附近公安机关报案。
骗局五:
“疫情贷款”诈骗
“您想申请政府疫情专项贷款吗?”疫情期间,不法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发布可代理申请“额度高、利息低、无抵押、下款快的政府疫情专项贷款”的虚假信息,诱使有资金需求的公司或个人申请贷款,然后以提前收取中介费、保证金等为由实施诈骗。
新闻案例:近日,受疫情影响,个体户李某所经营的店铺一直无法正常营业。因还房贷、信用卡、日常开销等需要资金,所以在网上搜索贷款平台,和对方联系之后,通过扫描对方发来的二维码下载并注册了一个贷款软件,后对方以开通会员、收取解冻费、手续费等为由,骗李某向对方转账共计55,900元。
网警提醒:受疫情影响,中小企业、个体商户如果面临资金困境、需要借贷,切记要通过银行等国家正规金融机构申请贷款,降低贷款风险,度过难关。不要轻信任何网友、网站、手机应用发布的贷款广告,不扫描、不点击任何来源不明的二维码和链接,避免让坏人趁“需”而入。此外,银行和正规贷款公司都不会要求借款人预先支付手续费等各类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