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的迅猛发展,新闻传播渠道丰富拓展、报道速度提速刷新,多元化的语言表达环境正在形成。简易化的新闻传播过程构建,让原本只掌握在职业新闻人手中的“传播权”,逐步为普通大众所共享。虽然人人拥有使用“麦克风”的权利,但并非人人能承担起维护新闻公信力的义务。在权利与义务失衡的状态下,就极易产生“麦克风”常有,而新闻价值不常有的乱象。
于是,有人为达到预期传播目的,刻意拔高或矮化新闻人物,有偿新闻、有偿不闻等行为践踏职业道德底线;有人急于在信息浪潮中抢速度、露头角,断章取义、捕风捉影;有人从业素质不高,只做“拿来主义”的信息搬运,未经调查便盲目转载、重新洗稿,导致虚假新闻叠加式传播。一段时间以来,类似“塑料紫菜”“莫言投资损失惨重”等假新闻不断出现,不仅误导舆论视听,侵犯当事人正当权利,更严重损害媒体公信力。
在传播渠道与传播形式多样化的今天,“人人都有麦克风”意味着信息来源日趋增多,传播手段更加便利,传播方式更为多样。但传播乱象的形成,归根到底还是人的问题。特别是一些新兴媒体从业门槛较低,自律机制缺位,网络监管难度大,惩戒力度不强。一旦存在利益诱惑,再加上缺乏监管力,突破道德底线的问题新闻便找到了寄生繁衍的温床。
纵使传播格局日趋复杂,真实性永远是新闻的生命。作为舆论监督主体的新闻媒体,如果因为缺乏真实性而使公众产生谁来监督“监督者”的质疑时,其公信力势必降低,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就大打折扣,怎能让天下人信之?所以,人人拥有“麦克风”,更需维护公信力。
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公信力,既是传统媒体,也是新兴媒体安身立命的根基所在,如果不能把牢“真实”这个关卡,新闻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媒体要树立起公信力,必须坚持“内”与“外”结合,协同多方力量配合,完善自律机制。通过规范采编发流程,明确采编责任制度,健全内部管理监督机制;统筹多方力量,加强内外合作,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搭建网络辟谣平台;加强诚信宣传教育,提升从业人员业务素质,使新闻道德建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必须坚持“堵”与“疏”结合,加强监督管理。通过完善立法、加强执法,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虚假新闻治理,提高惩戒力度,既不能搞一刀切,也不能因噎废食;推行黑名单管理制度,将虚假新闻传播制造行为纳入社会信用管理体系,让失信者寸步难行;提高媒体议题设置能力,增强舆论引导力,疏导民众情绪,凝聚社会共识,实现“良币驱逐劣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