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商务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
当前位置:资讯首页 > 信用知识 > 正文
    
信用评级行业缘何乱象丛生
2018-09-05 09:51:31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8月17日,北京证监局联合中国证券业协会对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公国际”)开展专项检查,发现存在内部控制机制运行不良的问题。北京证监局依据《证券市场资信评级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拟责令大公国际限期整改,期限一年,整改期间不得承接新的证券评级业务。信用评级行业的“顽疾”随之露出水面。

大公国际,1994年经中国人民银行和当时的中国国家经贸委批准成立。此次“东窗事发”与2018年上半年大规模债务违约关系密切。今年上半年,共有26只债券违约,规模为257.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0%、37.9%。其中,16弘债02、16长城01、16凯迪债,三只违约债券由大公国际担任评级,目前三只债券评级2017年均是AA级,违约后大幅下调至C级。信用评级一般分为三等九级,符号表示分别为AAA、AA、A、BBB、BB、B、CCC、CC、C。大公国际评级的这三只违约债券都已被降到C级,意味着发行人无法偿还债务。

大规模实质性债券违约事件引发整个信用评级行业“地震”。针对证券评级机构存在的评级虚高、评级泡沫,未能有效揭示信用风险等问题,2018年度证券评级机构常规现场检查相关工作于6月启动。据证监会新闻发布会披露,北京证监局联合中国证券业协会对大公国际现场检查发现,大公国际与关联公司公章混用,内部控制机制运行不良,内部管理混乱。在为多家发行人开展评级服务的同时为发行人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有违独立原则。部分高管人员及评审委员会委员资质不符合要求。个别评级项目底稿资料缺失、模型计算存在数据遗漏等。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披露,在交易商协会业务调查和自律调查工作开展过程中,大公评级向协会提供的相关材料存在虚假表述和不实信息。

“在中国信用债市场,资信评级高不等于没有违约风险,可能风险还很大。”外媒曾如此评价中国信用评级行业。

早在2015年,证监会对全部7家证券评级机构现场检查发现,6家证券评级机构的部分评级项目存在9项问题,包括证券评级未进行尽职调查等,下一步对恶意造假、严重不尽责等失信行为将严肃查处。

安本资产管理驻吉隆坡的投资经理Edmund Goh曾表示,在投资中国信用债时,即使是AAA级的债券也会保持谨慎。“我们在做投资决策时不会依赖当地的评级机构,而是采用公司自己的信用研究部门的内部评级。”

此次监管部门两份公告披露的问题中同时指向收取高额咨询费用,也就是业内所称“左手评级、右手咨询”的利益冲突问题。而在此之前,征信评级行业“以价定级,以级定价”、花钱买评级、同一家企业或债券评级排名相差悬殊等行业问题也是乱象丛生。

有业内人士表示,造成这种乱象的原因众多,多头监管应是重要原因之一。一直以来,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监管,由国家发改委、央行、证监会、原保监会分别在各自领域进行归口管理,由此形成了多头监管。为扼制乱象,2016年央行会同国家发改委、中国证监会联合起草《信用评级业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意在统一征信评级行业的行业标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然而,2016年11月12日上述《征求意见稿》截止征求意见,至今未见正式发布。所以北京证监局认定大公国际的问题违反了《证券市场资信评级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


  其实,针对乱象,《信用评级业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已有治理规定,分别从执业独立性、评级机构独立性、评级人员独立性、部门设置独立性、薪酬独立性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但所针对的核心问题,因管理办法未能公布而被拖延至今。

信用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