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间,共享单车席卷国内一二线城市。作为共享经济的一种新形态,共享单车不仅解决了市民“最后一公里”出行的问题,更以其便捷、环保等优势,直接改变了很多市民的出行方式。“共享思维”正在逐步被人们所接受并运用,共享单车就是最鲜活的例子。
应该说“共享思维”填补了“政府公共服务”的空白,城市公共交通管理中纳入共享思维是政府管理的一次大胆尝试。然而,共享单车乱停乱放、不按交规骑行、大爷大妈圈地段收看共享费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不断拷问着政府的治理能力。换句话说,“共享思维”正在倒逼政府“治理能力”再升级。
全面提升共享意识,助力“治理能力”升级。培育群众的共享思维。面对种种问题,与其说是各方面对待共享单车的态度参差不齐,莫若说是对待共享经济形态的不成熟,或者说社会的共享思维尚需培育和壮大。不是把单车大量投入市场,社会就可以有序共享;市民对共享单车,也不能只顾自己便利了而罔顾他人。说到底,社会共享思维需要以规则、秩序、信任作为基石,并由此培育公共文明和契约精神。
充分运用共享技术,助力“治理能力”升级。一些企业开始将规范用户行为作为企业责任的一部分,探寻利用GPS定位等技术手段解决用户乱停乱放等问题,建立用户“黑名单”和信用积分制度;将不文明骑行和违规停放等纳入个人信用记录,并着手规划改造自行车道。这不只是解决共享单车问题,更是共享思维顺利融入社会生活、给民众带来新业态福利的具象体现。
完善制度软约束,助力“治理能力”升级。共享单车给广大市民提供了一种绿色健康的崭新出行方式,但乱停放、乱占道现象,让城市空间管理变得更加困难,也给行人道路安全平添了许多隐患。规范共享单车停放,不能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该结合打造最后一公里“慢行交通”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协同解决乱停乱放问题。在规范停放的过程中,有关政府要加强软约束,让共享造福于民。
民间有所呼,官方有所应。针对共享思维发展过程的“梗”,充分说明了中国社会对创新的包容,共同解决我们现代化一个难题,显示了一种良性的官民互动。共享思维拷问政府治理能力,造福广大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