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应很暖心的活动和新闻,为何迅速招来众多质疑和批评?策划者在为策划成功而庆功时,许多公众号在为实现10万+而欣喜时,是否意识到已经透支了公众的诚信?
一个脚本,众多翻版。 7月31日到8月3日,几乎是同时,全国许多城市的闹市区出现了“爱心零钱箱”,纸箱里放着数百枚一元硬币,旁边摆着一块告示牌:“如果你急用钱,请自取,每人最多5元。 ”“实验”的结果显示,拿钱的人都能遵守规则,且还有人以整换零、有人不拿硬币反而往箱子里投钱。然后以“我们把一箱硬币放在××街头,供路人自取,结果出乎意料”为题,在自家公众号上发文,称收获了“城市正能量”和“满满的感动”。相似的情境设置、相似的情节描述,几乎相同的说辞、完全相同的结论。据相关媒体调查,这个活动的创意出自广州一家公司,这家公司所在的总公司发现了难得的营销机会,立即通知各地分公司和兄弟公司照葫芦画瓢,在全国许多城市上演了“感动全城”的“爱心零钱箱”(或曰“硬币实验”)活动。此说应是不妄!
一顶公益帽子,一场吸粉大餐。某公众号发文称:“让忘记带零钱或公交卡的人拿钱去坐车,这样不用急着换零钱而焦虑;让已经汗流浃背忙碌的环卫工人能拿着硬币去买一瓶水喝,这样他们就不用省着钱而在岗位上一直坚持着。甚至我们想让大街上蓬头垢面的乞丐或者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拿着硬币去买一袋面包……”多么温情,多么暖心!然而事实是为了吸粉,所费不多 (如8月1日武汉市,“600枚硬币还剩下500枚”),甚或略有赚头 (如7月31日福州市,“投放500枚硬币,变成了503元”),但吸粉可观,福州这家微信公众号发布1小时后“阅读量就达到12690。经过一个晚上的发酵,次日早晨7点刚过,阅读就已经超过10万次”。自称最早发起杭州硬币实验活动的一家网络科技公司,8月2日中午在江陵路地铁口放置800枚硬币,到傍晚清点时竟然有818个,而“这篇文章的阅读量已经达到20万,这也是我们这个公众号运营大半年以来首次突破10万+的阅读量”。迅速增加的数字庞大的阅读量对公众号意味着什么,业内和懂行的人都懂的。
一项成功的策划,一场对公众诚信的透支。为了迅速增加阅读量,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名头,制造一个哗众取宠的噱头,然后在人流密集之处摆上硬币箱和告示牌,“吸引”路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取钱,派人在不远处全程值守拍照摄影,最后按策划的格式填补这些材料。如果你是路人,你会无视告示的内容而多取吗?那些以整换零的、不取硬币反而投钱的路人得知自己不请自来地成了公众号吸粉的道具,作何感想呢?可喜的是,众多公众号的喧哗声还未停歇,一家公众号发文责“硬币测试:一场为10万+而营造的感动”,称“我看到的是一个‘策划公司的全国营销地图’,而我们的感动恰恰为这些营销号们铺就了一条通往10万+的金光大道”,似不为过!
组织开展这种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实验”“测试”,又是城市文明、市民素质的话题,是否需要授权或报备?这几天没见相关部门出来 “背书”,估计是不需要,搁下不论。这场活动由“公益”“爱心”演变为“实验”“测试”,吸粉成功就迅速销声匿迹,再怎么信誓旦旦说不是 “营销”“炒作”,也不能让人相信!对公众诚信的透支也是对公众信任的糟蹋!活动引来如此多的质疑和批评,策划者、组织实施者大概没有料到。他们应该从这些质疑和批评中,感受和体会到公众、舆论的善意,真正认识到人性是不可以这样测试的、话题是不可以这样制造的、生意是不可以这样做的、舆论是不可以这样播弄的,真正认识到即便是公众号也应该具有起码的社会责任、公众意识和行为边界,是不可以这样任性的。
微信公众号们要想巩固这来得容易的10万+,洗刷此次蓄意营销炒作的名声,印证此前“不算策划、不是营销,更不是炒作”“做的是一件公益活动”的话,接下来是否可以这么做:确定一个时间段 (一周或十天半个月),固定一个或数个地点 (选在闹市区),每天上班时摆好硬币箱和告示牌,不派人值守拍摄,下班时去清点硬币、做好记录,活动结束后发一篇纪实。当然,营销号们是不是这么做,那是他们的权利,没有人会“绑架”他们,大概也不会有谁责令他们这么做。公众和舆论只是看他们在测试他人的同时会不会愿意测试一下自己,在口头和文字感动路人遵守规则时是否真的感动了自己,是否真的“因为一群人,爱上××这座城”,这就值得深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