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商圈子里,有句话很出名:“刷单是找死,不刷是等死。十个淘宝九个刷、还有一个搞批发”。淘宝刷单的泛滥程度可想而知。
在多数商家看来,刷单就像是装备竞赛,永远没有终点,因为“总是有人舍得比你花钱”。
业内人士透露,淘宝平台有多种“刷单”形式:刷虚假交易,为卖家冲钻,进而网络排名靠前;专业的好评师或差评师专职为卖家服务,有时上万条好评可能都是“刷”出来的;还有一种情况更难察觉,就是卖家买快递单号,其收件人和寄件人与实际的买家、卖家不一致;或许是快递公司发空包,但快递公司并未完成配送,只是帮助商家完成平台上的物流信息。这种刷单方式,在支付物流等环节都有据可查,但事实上是虚假交易。
商家认为,刷单能够带来搜索排名优化、店铺信用升级,以及促成成交、吸引更多自然流量等好处。然而,事实上,刷单是一个零和游戏,好的产品和守规矩的卖家会被这个游戏淘汰,而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商家则可以大行其道,这也正是如今淘宝和天猫退货率奇高的原因之一。
针对刷单乱象,所有的矛头似乎最终都指到了阿里的评价和信用体系上。这一体系在2003年刚刚推出时,收到过如潮好评,买家可以借此选择那些更优质的卖家,卖家也会因此更加注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与反馈。但十多年时间过去了,这套体系却鲜有变化。卖家越来越多,流量总量却保持不变,为了获得更多的展示机会,卖家们铤而走险、冒着店铺被封的危险进行刷单似乎也不难理解。
然而,如果店家都通过这种方式来刷信用等级,那信用评价意义又在哪里?店家被迫掏钱买信用,消费者失去了对比参考的标杆,唯一获利的就是“刷单军团”及其操纵者。长此以往,整个网购环境的交易信用基础就会被腐蚀殆尽,从这个意义上说,“刷单”的最终结果是没有一个赢家。
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淘宝也早就意识到,刷单是对整个平台诚信经营氛围的威胁。如果不治理,这对服务优质、诚信经营的卖家就是不公平。劣币驱逐良币,由此带来的后果,难以想象。因此,淘宝在整治刷单乱象方面也不断出手。
有数据显示,在2016年2月15日至3月15日的一个月内,淘宝查处有严重刷单行为的6000多个卖家被封店,1万多个卖家被处以不同程度的扣分处罚。此外,因为涉嫌刷单问题,有22万多个卖家被淘宝处以降权的处罚,39万多个涉嫌刷单的宝贝被降权,与之相关的销量也被清零处理。
然而,解决刷单问题,仅仅靠电商是“不可能完成之任务”。
在打假保真问题上,电商平台代替不了职能责任。道理很简单,电商打假,不管是哪家,也不管真心几何,其能力与角色总掣肘于“有限责任”。就像刷钻事件曝光后,相关电商平台的表态一样——“我们呼吁并强烈希望国家有关执法司法部门严厉打击上述环节中的灰黑产业从业者,形成司法判例和有效的打击力度及震慑态势”。
事实上,对此般灰黑行径,并非无法可依。2015年1月,国家工商总局发布了《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按照规定,网络卖家用刷好评的方式来增加信誉须受处罚。此后的3月31日,商务部发布《商品流通法》(征求意见稿),其中第四十条也明确规定,“禁止经营者自行或通过他人虚构信用评价。”如果说以上条例稍显“生僻”,《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足以明确刷信誉好评行为属虚假宣传,而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此类行为显然也侵害了其他卖家利益。然而,就是在如此之多的法律监管之下,刷单现象依旧猖獗。
由此可见,眼下的问题不是无法可依,而是各项法律规定针对刷单、删差评等不正当行为的表述不够系统,惩治力度也不够,缺乏约束力和执行力。而如何让提高法律的执行力和约束力,以及提高监管执法信息化技术水平,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如何杜绝刷单乱象?靠电商的“有限责任”和当前还走在探索途中的监管,很难纾解这个难题。在新消费形态下,整治淘宝刷单乱象,电商自律仅是“补丁”,法治才是根本。